这座被松阴溪环抱的山间古镇,青石板的裂纹里嵌着宋元的茶沫,吊脚楼的木窗棂间漏出明清的酒气,藏着“以茶兴市,以水通商”的浙南烟火。从明清粮仓的砖雕到通济堰的石渠,潮湿的空气里,裹着绿茶的清苦与桐油的醇厚。
明清古街:骑楼阴影里的商帮痕
古街是小镇的“活态账本”,二层骑楼的木板门还留着当年商号的刻痕:“胡记茶行”的门楣被算盘珠子磨得发亮,“陈记酒坊”的门槛凹陷三寸,是独轮车运酒桶时轧出的沟。老掌柜坐在竹椅上,手指敲着柜台的凹槽说:“这每道刻痕都是一笔账,深的是收茶的斤两,浅的是卖布的铜钱。”墙角的石臼里,还堆着半臼茶籽,据说当年徽商来此,就用这石臼碾出第一捧松萝茶的碎末。
通济堰:石坝青苔里的治水智
通济堰是小镇的“命脉脊梁”,唐代的石坝像条青蟒伏在溪底,堰渠的分水口摆着七块“水则石”:水位漫过第三块则开东闸灌田,没过第五块则启西闸泄洪,村民们看石调水,千年没改章法。堰边的“詹司马祠”里,碑刻记着修堰的故事:当年工匠用松木垫底,让坝体“水浸不腐”,如今坝底的古松仍在水下呼吸,老人们说那是“堰神的骨头”。
平田村:夯土墙里的耕读味
村头的夯土墙还留着“耕读传家”的字迹,泥坯里混着稻壳与竹筋,是明代村民“以粮养书”的见证。祠堂的匾额“聚德堂”三个字被香火熏得发黑,梁上的斗拱刻着稻穗与毛笔,寓意“一手握犁,一手握笔”。晒谷场的石碾旁,放着个旧书箱,里面的《茶经》缺了页,据说当年赶考的书生在此歇脚,就着月光抄录,风吹走的纸页落进茶林,长出了带墨香的新芽。
如今的古市镇,茶农仍在黎明的雾里采茶,通济堰的渠水依旧分灌着两岸田畴,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与茶筛的晃动声叠在一起,像在念一本没写完的商贾账簿。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