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娜丽尼尼泊尔前驻华大使夫人。
采访来自有着“东方小瑞士”之称的“山国”尼泊尔这个美丽国家的大使夫人,是在一个冬日的清晨,而夫人的客厅里却如春日般暖意融融。
大使先生坐在夫人的对面,不时诙谐地插上几句话,逗得大家笑声不断。
不时还会出现这样的小插曲:因为做中国饭是夫人在北京的爱好之一,因此当大使夫妇的儿女来探望他们时,会很高兴看到妈妈变成了一位出色的中国厨师。
夫人说:“孩子们的确很喜欢我做的食物。”
“但是”,她笑指着自己的丈夫说:“他总是在每件事情上都‘抱怨’我。”
那是为什么呢?夫人笑道:“是啊,那是他的习惯。我也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不满意呢?”说完笑着看着丈夫。
大使和夫人开玩笑说:“如果我说你太棒了,你就会松懈,下次没准儿就做不好了,所以我抱怨,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我希望你会越来越进步。”
说罢,大使夫妇满含笑意地对视着,那笑容里充盈着两人间的默契。
接受采访期间,夫人还热情地从自己的穿戴上介绍尼泊尔的一些风俗传统。比如一个尼泊尔女人是否已婚,可从三个装扮细节中看出来:一是她颈上戴的一串项链和头上戴的一个精美饰物。她说,那是婚礼上丈夫给她的,从那时起就一直戴在身上。还有就是点在自己前额发际处的红色朱砂。这在尼泊尔也是已婚女性的象征。
尼泊尔驻华大使夫人娜丽尼(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看得出来,总是面带笑容的大使夫人来中国这段时间,生活中总是时时处处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我曾帮助过贫困孩子
娜丽尼:我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三四岁时我的父亲就去世了,9岁时母亲又离开了我们。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是在舅舅和我的四个姐姐、两个哥哥的照料下长大的。
我的舅舅对我们慈爱有加,他是1956年第一位访华的尼泊尔总理。
尽管我在舅舅和哥哥、姐姐的无尽关爱和照料中长大,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还是没有什么人能够代替她的父母。
后来,我在一所地方政府学校接受教育,10年后又去上了大学,并于1971年毕业。
然后我参加了教师培训课程,并在加德满都教了10年文化和历史课。我喜欢当老师是因为我非常爱孩子,而孩子们每次看到我都会飞奔过来,这表明他们同样非常喜欢我。
为帮助孩子,在我教书那10年间,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参加了一个以我国的太后名字命名的儿童基金组织。
在尼泊尔,现在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在基金会工作期间,我切身体会到孩子们是多么需要帮助,以便完成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我们必须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从不同的渠道筹集资金。我和基金会的同事们工作得非常辛苦,常常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筹钱,真的可以说像是乞丐一样,但我们的确筹集到了一大笔钱,并把它们存进银行,用所得利息作为奖学金发给在校的贫困儿童。
由于我们的王后是这个基金会的主席,在她生日那一天,我们就会邀请很多人,比如银行家、商人。他们对王后的生日表示祝贺后,往往会当场为基金会签一张支票,亲手交给王后,再由王后将钱款交给基金会。
在基金会工作期间,我还去过加拿大和日本学习、“取经”。10年之后当我离开基金会时,我很难过,因为我是那么地热爱它。到我离开时,该基金会已资助了400个贫困学生。
我和丈夫有一儿一女,都已长大成人,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们曾在尼泊尔上学,后来又都去美国接受更高的教育,现都在美国工作。
我们经常保持联系,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也会到中国来看望我们。幸亏美国打到中国的长途话费很便宜,他们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一聊就是很长时间。
中国之行令我感动
娜丽尼: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这里,我很思念我在国内的亲戚和朋友,经常和他们通电话或交换电子邮件,但在更多时间里,我则尽力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她的人民。
尼泊尔和中国在地理上是邻居,我们两国远古以来就有着各个层面的接触。
比如在我们的宗教典籍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所在地很久以前曾是个湖,一个出生在中国泰山的圣人来到尼泊尔,在湖的南面开辟了一个山谷,排干了湖水,使加德满都成了一个适于居住的地方。
历史上还记载着我们两国互派过很多访问学者。在12世纪,我们的一位建筑师就被邀请到北京监造了白塔寺。现在寺里还可以见到他的塑像。
北京妙应寺,也称白塔寺。(图源:网络)
北京白塔寺内矗立的阿尼哥塑像(图源:中新网)
在过去这一年半时间里,我很高兴自己有机会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在尼泊尔的王储夫妇对中国的12天访问期间,我和丈夫一直陪伴着他们的行程,因此我有机会参观了中国的很多城市。
大使夫妇(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至今,我往北到过哈尔滨,向南到过广州,东到过上海,向西到过西藏。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过中国外交部为在北京的驻华外交官组织的旅行,参观了重庆、宜昌、武汉和三峡。那次旅行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我们在长江游轮上度过的两个夜晚。
在中国旅行时,我总会有意去寻找佛教寺庙。最近的一次旅行最令我感动,我在无锡看到了佛陀像。我很高兴很多中国人都知道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尼泊尔。当我在无锡的佛陀像前伫立,背景中起伏的小山使我想到了加德满都——我们的首都,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天然谷地中。虽然在被称为“寺庙之都”的加德满都也有很多佛教寺庙,但我从没见过那样大的一尊佛陀像。
这尊佛像前有个广场,中间有根很高的柱子,柱子顶端有朵欲开未开的莲花。每天4次,伴着音乐和喷泉,莲花都会绽放,显露出婴儿时的释迦牟尼。
对我来说,那是非常让人感动的场景,令我眼含热泪。
做中国饭是我的爱好
娜丽尼:生活在中国我感到很舒适,虽然和生活在尼泊尔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实际上除了语言障碍之外,我和丈夫在这里没有感到丝毫的不适。
我虽不懂汉语,但出外旅行或购物也很方便。大多数情况下,我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靠手势语言。购物时,计算器还会帮我很大的忙。
同时,我也学会了简单的汉语,比如买衣服时学会了用“太大” “太小” “太贵”或“便宜点”讨价还价。
最让我高兴的是,在中国我可以买到所有做尼泊尔食物所用的原料,因为中国市场上可以找到很多蔬菜,都很新鲜。这对于喜欢做饭的我真是件大好事。
而且,在中国旅行和参加宴会的过程中,我最终喜欢上了中国饭。我发现我比较喜欢的还是四川菜。最令我难忘的是辣子鸡,因为菜端上来时我发现辣椒居然比鸡肉还多。
另一道我喜欢的菜是浇汁鱼,鲜美的鱼肉蘸有很多调料,那些调料我在家时也常用。令我最惊喜的还是中国的饺子,因为在尼泊尔也有饺子,我们叫它Momo,特别是在冬天,它是很受欢迎的食物。
虽然我没有真正学习过中国的烹调,但我会买来书照着菜谱自学。现在,我在家里已学会做宫爆鸡丁、炒米饭、面条。我的儿女来探望我们时,对我做的中国菜都十分喜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中国人烹调蔬菜的方式,我们习惯于过分烹调,而中国人做的菜出锅时还是绿油油的。
我想,饮食结构也许还和中国女性的身材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女性给我留下的很深印象,就是她们一般都有着苗条的身材。而在尼泊尔,体重一直是个困扰妇女的普遍问题。任何时候,只要妇女们聚到一起,她们就会谈论如何减肥的话题,无论是通过锻炼、节食还是医药。
我想,关于脂肪含量,尼泊尔的食物和中国的食物也相差无几。所以我很好奇中国的女性是不是有保持苗条的秘密,于是我经常向我的中国朋友讨要秘诀。她们有的说得经常参加锻炼,有的则说多吃蔬菜、水果很有好处,还有人大力向我推荐中国的绿茶,所以我现在经常喝茶,也大力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些“秘方”。
另外一件让我感到有趣的事是,中国妇女普遍都有姣好的皮肤,这可能也和她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说到女性,我觉得,中国和尼泊尔的妇女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工作得很努力。在尼泊尔,尽管很多妇女有好几个孩子需要照顾,也没接受过很多教育,但所有这些正处于迅速变化之中。现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女性的身影:女教师、律师、政治家、公务员、医生和商人,尼泊尔社会正逐步意识到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总之,我和丈夫很高兴被派驻到中国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发现中国人民对尼泊尔人民的友谊和美好祝愿。中国有很多尼泊尔留学生,通过他们我们两国加深了了解。此外,能住在北京我非常高兴,谢谢所有的中国朋友。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