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龙彬广东中山人;1950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我驻印度使馆、驻尼泊尔使馆、瑞典使馆工作,长期从事外交部礼宾工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1986年2月至1988年7月),驻瑞典王国大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2003年8月退休。

1971年7月9日至11日,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最值得回顾的日子——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了中国。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来到中国,周总理亲自接待。(图源:网络)

这次访问不仅为尼克松访华和两国正式建交打下了基础,也为中断20多年的两国关系打开了交往之门。我当时能参加这次接待工作,感到十分荣幸。

这是一次极其秘密和影响极大的访问。美方多次通过秘密外交渠道向我传达,强调要在绝对严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访问。

美方考虑,中美交往中断已20多年,在这期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直是敌视、封锁、制裁的态度,这次为了解脱美国的内外交困,也为了提高尼克松上台后的政治地位和声誉,应在对华政策上有所突破。

当时美国对我国了解甚微,尽管我们表示了极大的诚意,愿意就两国改善关系进行对话,但他们仍觉得心里无底,存在疑惑,害怕公开访问一旦谈崩了,尼克松的声誉和地位会严重受损,不好收场。

而秘密访问总有个回旋余地。美方通过当时我国的好朋友——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总统传话,强调派基辛格特使进行秘密访华,希望我方予以理解。我方表示同意。

为了保证这次访问的秘密进行,中美双方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我方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以叶剑英为首,姬鹏飞、黄华、熊向晖、章文晋等为组员的接待班子。

对参加这次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翻译、速记、联络、医务、安全、服务、司机等,都严格规定,不许发生任何差错,在执行任务期间不准回家,不能与外界联系,领导布置工作不许记录,只能凭脑子记。

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选定钓鱼台国宾馆北门内的五号楼为基辛格的下榻处。停止使用五号楼左边的六号楼,把右边的四号楼作为开会和汇报楼,北门只准工作班子的人员进出。

经外交部领导推荐和周总理的批准,指定章文晋(美大司司长)率王海容(礼宾司副司长)、唐龙彬(礼宾司处长)、唐闻生(翻译)秘密前往巴基斯坦,接基辛格一行来京访问。

7月8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四人按预定计划奔赴北京南苑机场,乘专机前往巴基斯坦。当时,南苑机场是内部军用机场,很少有其他飞机起降。我们一进机场,就看见了那架漆有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的波音707飞机。飞机是用巴总统专机改装成的,经试飞后飞抵南苑机场等候,机组人员也是总统亲自指定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乘坐飞机的人员和身份,在执行任务中也从不露面。考虑到这次任务的特殊性,我们离京时既无护照签证,也无安全检查,一切手续免办。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当天中午我们顺利地抵达巴首都伊斯兰堡内部军用机场。我驻巴大使张彤早已等候在机场。我们很快乘上使馆的小车,放下车内窗帘,直奔大使馆住下。

我们牢记着临行前周总理的再三交代:此行事关重大,涉及两国关系的大事,一定要严守秘密。我们整个下午都不外出,连院内散步也放弃了。因使馆院子较大,附近又有高楼,万一有人偷拍,后果不堪设想。

晚上,我们四人和张彤大使前往巴总统官邸,参加他的小型宴会。巴方只有副总参谋长和外交部秘书长参加。席间,叶海亚总统十分激动,多次表示,他能在这次促进中美领导人的会晤中作出努力,感到非常荣幸。

章文晋代表周总理和中国政府对总统这次所做的重要工作表示衷心谢意。总统说:“基辛格一行已到达巴基斯坦。我们已宣称,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沿途劳累,基辛格胃病突发,所以原定今晚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推迟举行,并准备安排他去休养所休息两天。借此机会,基辛格将乘坐总统安排的专机去北京秘密访问。”这番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由于这次访问带有投石问路的性质,美方不敢有所懈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对这次访问,美方只有极个别人知道,连国务卿罗杰斯、尼克松的好友和前总统老布什、当时任驻联合国的大使也不知道。我们也局限在极个别的人员知其事。当时“四人帮”居高位,气焰很盛,得知此事时破口大骂,但随后知道此事是毛主席决定的也就哑口无言了。

在基辛格离开美国时,美方公开宣称,基此行先去印度,尔后赴巴基斯坦访问,但到了巴首都后不到一天时间就宣称,基肠胃病突发,临时取消所有活动,拟去北部山区疗养。

为了做得逼真,巴方安排了一个贵宾车队经过首都主要街道,浩浩荡荡地朝北部山区开去,主车上还挂着美巴两国国旗。里面坐的当然不是基辛格。

之前,为了保证基辛格的安全,有两位特工人员被派去打前站。等到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头时就失去了自由,被软禁起来,一直等到基访问结束后才被放出。

基辛格到巴基斯坦时的随行人员达100多,分乘两架波音707专机,但离巴赴京时只有六人——三位政治助手和两位特工护送基辛格,并改乘巴总统提供的飞机,瞒过了其他随行人员。

后来我在翻阅基辛格自传时才得知,这两位特工是在登机前一个多小时才知道这次秘密访问的。他们当时既摸不着头脑又紧张,如临大敌,一路上把文件提箱锁在自己手上,紧跟在基辛格后面,寸步不离。

我记得,7月9日凌晨不到4点,我们四人乘车直奔军用机场。门卫见我方牌号立即放行,车直接开到关闭机内所有窗户的专机旁。我们很快登上飞机,和我民航派去的领航员打个招呼后,即透过窗帘缝注视外面动静。

不到5分钟,我们发现两辆黑色轿车开到机旁,从前面一辆车先出来的是一个瘦高身材的人,那是巴方外交部秘书长,接着出来的是个矮胖子,身穿深色西装,打着深色领带,头戴黑色大沿边的帽子,架着宽边墨镜,低着头,十分神秘。

一般人不一定能认出他就是基辛格,但因事先看过他的录像,所以我们一下就认出来了。他们快步登上飞机,巴方秘书长很快地介绍中美双方人员后就告辞了。专机随后发动起飞。我看了一下手表,那正是当地时间凌晨4时30分。基辛格的这一身打扮,是为了防止外界的发现而专门设计的。

1971年7月9日,在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前夕,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叶剑英、黄华等人在南苑机场迎接。(来源:中国之声)

在这次访问中,陪同基辛格的一位助手温斯顿·洛德后来当上了美国驻中国大使,因而以后我们交往较多,比较熟。在一次他和夫人宴请我和夫人时,他向我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说,在当时如此保密的前提下,他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他夫人作了暗示。

1971年10月,温斯顿·洛德随基辛格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图源:百度百科)

温斯顿·洛德,基辛格秘密访华时的助手,后任美国驻华大使。(图源:百度百科)

洛德说,他和夫人感情很好,每次出差都告诉他的夫人,唯独这一次因为内部有严格的纪律,不好明讲,但在心里很难受,因为他将要去的是妻子的祖国(他夫人是上海人)。在离开华盛顿的前夜,他站在东方的窗子前沉默良久。这是不言而喻的暗示。“我只告诉我夫人,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待任务,这几天你不要找我,也不要去打听。”他连联系电话也没有留下。

1971年基辛格访华,中美双方会谈现场。(来源:中国之声)

在北京停留的48小时中,与周总理会谈时间竟达十七八个小时。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周总理亲自到基辛格住地谈。他们在宾馆内商量事都在楼前的小院里,边散步边低声细语地交流意见。

基辛格本人很少外出,即使外出,车也是通过地下通道进出,还要把车帘放下。难怪基辛格后来说:他首次访华时,中国是什么样、风景如何,他都不知道。他的陪同向我透露,来北京前他们是做了谈不成的思想准备的。

经过艰难、紧张、尖锐交锋的会谈,终于在11日上午达成协议。基辛格一行按原计划当天中午乘巴方专机离京赴巴,继续进行他在巴基斯坦的公开正式访问。

按协议规定,中美双方在15日同一时间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公告,宣称尼克松在1972年5月前访问中国。

这次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严格遵守外交纪律,以及保密工作做得严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周总理多次谆谆教导我们“保密工作要慎之又慎”。

后来在做总结时,周总理表扬我们这次接待工作保密得很好。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时代,保密工作仍然是做好外事工作的重要保障。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