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齐鲁大地的广袤乡野间,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从泰山脚下的智慧农田到沂蒙山区的生态文旅,从黄河岸边的特色农业到胶东半岛的数字乡村,山东以“示范村”为笔,书写着“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篇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齐鲁样板”。  

产业筑基:特色农业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济南莱芜区苗山镇

在济南莱芜区苗山镇,紫光生态园的白花丹参育苗区里,泥土的芬芳与科技的脉动交织。当地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2万余亩砂质土地转化为丹参种植基地,开发出丹参茶、饮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过亿元。

 菏泽单县浮岗镇 

菏泽单县浮岗镇,210亩黄金维纳斯苹果园通过“缓势修剪法”科学管理,亩产突破5000斤,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成为“小苹果撬动大产业”的典范。  

 泗水县南仲都村 

泗水县南仲都村以“大棚经济”闻名,草莓、火龙果采摘与乡村游结合,打造出年收入超百万的“姚百万”种植大户,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10倍。这些实践印证了山东“一村一品”的振兴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让土地生金、农民增收。  

生态蝶变:从“废墟”到“桃源”的涅槃新生

 全沂蒙山区的九间棚村

全沂蒙山区的九间棚村,曾是“山高涧陡、缺水无路”的贫瘠之地,如今却以地质文旅焕发新生。通过省地矿局的技术支持,这里建成全景导览平台、实景三维模型,打造出智慧园区和乡村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量激增,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全国地质文化村。  

 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 

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通过“文创+旅游”模式,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龙湾书房、陶艺工坊等体验空间,吸引全国研学团队,月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生态与文化的融合,让乡村从“颜值”到“价值”全面升级。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与地质服务双轮驱动  

在莱阳、兰陵等地,省地矿局物化探勘查院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89万亩、富锗土地158万亩,为潍坊萝卜、莱阳梨等特色农产品提供科学种植依据,助力“舌尖上的健康”。崇左的甘蔗种植机搭载北斗导航,日作业量达20亩,成本降低30%。

阳谷县鹌鹑养殖基地

阳谷县鹌鹑养殖基地引入全自动捡蛋系统,12层“鹌鹑楼房”实现高效集约化生产,科技让传统农业迈向“数字领航”。  

地质服务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引擎”

省地矿局在缺水山区打井600余眼,解决25万群众饮水难题;在济宁、临沂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守护耕地生态平衡。科技与地质的深度结合,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凝聚振兴合力

 下营镇高家村 

下营镇高家村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盘活千亩土地,引进中草药种植,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赢双增”,年增收超85万元。

 

 郯城县港上镇 

郯城县港上镇通过“村社合一”整合零散草莓种植户,形成集采摘、冷储、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1500余户农民致富。党组织的引领与联农带农机制,让分散的资源聚沙成塔,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路网织梦:15万公里乡村路托起振兴希望

从沂蒙山区到黄河三角洲,山东累计建设农村公路15万公里,98.5%的乡镇通三级公路,88%的自然村实现硬化路。蜿蜒的盘山公路将九间棚的苹果、苗山的丹参、阳谷的鹌鹑蛋送往全国,更让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路通业兴,物流畅达,“山货出山”不再是梦。  

沃野田畴万象新,齐鲁样板启新程

从产业兴村的“造血密码”到生态文旅的“美丽经济”,从科技赋能的“智慧田野”到党建引领的“共富机制”,山东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多元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截至2024年,山东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培育出代村、三涧溪等全国典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领跑城镇。  

未来,山东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让更多村庄在振兴浪潮中破茧成蝶,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齐鲁智慧”!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