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作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姚安县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引擎,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生态治理、文化赋能等多维创新,推动乡村实现从“脱贫摘帽”到“全面振兴”的跨越式发展。以下选取不同村庄的典型实践,展现其差异化振兴路径:
福光村
沪滇协作赋能“国际花谷”
福光村依托“高海拔低纬度”黄金花谷优势,打造全国最大“光伏+花卉”基地,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种花”模式,年发电1.2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通过沪滇协作引入荷兰Priva智能环控系统,建成7130亩智能温室,年产鲜切花10亿枝,占全省三分之一,带动7000余人就业,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年均增收1.8万元。自主培育的“赤子之心”月季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杭州亚运会官方颁奖花束,品牌价值突破亿元。
蛉丰村
农文旅融合激活“霁月谷”
蛉丰村以“蛉丰霁月谷”项目为核心,深挖农耕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集农旅、鱼旅于一体的乡村旅居地。通过流转土地3500亩,发展肉牛养殖550头、黑山羊1650只,种植食米豌豆1500亩、烤烟950亩,并引入高校技术种植苹果,形成“果园观光+农家乐”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0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20元,获评省级“示范党支部”和“一村一品示范村”。
光禄镇小邑村
科技兴烟助力“金色产业”
小邑村以烤烟产业为核心,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无人机飞防等现代技术,实现种植效率提升30%。烟农余开健种植117亩烤烟,年收入超50万元,并利用烟后季种植豌豆、青花,形成“烟粮轮作”模式。云南省烟草公司支持建设10座电烤房,配备智能烟夹技术,烘烤效率提升50%,同时将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花卉种植,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村内还传承国家级非遗“小邑拉花”,以花灯艺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徐官坝社区杜家屯
移民新村焕发“历史新生”
作为“农村社区型”移民新村样板,杜家屯保留70年历史的“大五架”老屋与青石板巷道,融合现代基础设施与历史风貌。通过整合资金1.63亿元,建成涵盖道路硬化、污水改造、民宿集群的综合性工程,吸引游客体验古村落文化。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搬迁前增长35%。
钱湾村
蚕桑产业织就“共富丝路”
钱湾村整合700万元建成高标准桑田与小蚕共育室,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参与种桑养蚕,年产值突破3140万元,带动周边5个村形成产业链。同时开发桑葚采摘、蚕丝体验等农旅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后营村新华组
民宿经济点亮“山水田园”
新华组借势蜻蛉河生态资源,改造农家院落为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结合石榴园观光与农家乐,形成“果园+民宿+餐饮”产业链,村民年均增收4万元。村庄还通过“红黑榜”环境评比机制,实现保洁覆盖率100%,获评“生态宜居型”样板村。
机制创新与全域振兴
姚安县以“红旗村”争创活动激发基层活力,22个村获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称号,122名村干部享受奖励补贴。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累计颁发证书87本,盘活土地资源31.03万宗,为全省提供“姚安经验”。从福光村的“国际花链”到蛉丰村的“霁月谷”文旅,从钱湾村的“蚕桑丝路”到小邑村的“科技兴烟”,姚安县以“一村一策”绘就了高原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为西部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