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钟华1989年在驻斐济使馆工作,1990年2月被派往基里巴斯建立大使馆任临时代办,1994-1998年任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办公室的工作比较繁重,晚上回到住所,早已筋疲力尽,无暇顾及其他。我只好利用周末去了解“狮子城”,去欣赏这个花园之国。
新加坡植物园(图源:《南太不了情》)
于是,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做了个计划,要从近到远,逐渐展开,步行整个新加坡。从此,每逢周末,早饭后开始上路,不管晴天雨天,我们总是手拿一把伞,雨天遮雨,冒雨而行,晴天遮阳,顶着赤日骄阳而走。
就这样,我们走遍了新加坡的东西南北:北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边界,南到新加坡旅游胜地——圣淘沙,东到东海岸,西到西海岸。美丽的新加坡,647平方公里(90年代的数据)的土地,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量,逐步累积起对新加坡的认识。
新加坡的印度庙(图源:《南太不了情》)
新加坡的中国庙宇(图源:《南太不了情》)
后来,我的同伴先期回国,留下我继续徒步在大街小巷、博物馆、寺庙、纪念塔、纪念碑之间。我甚至连公墓也要走去看看,因为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背后都有感人的人和事,有永远的精神寄托,也有让人不得其解的谜团。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感到新加坡高楼大厦多、公园多、小坡多、庙宇多,仅中国式庙宇就达500座之多。高楼大厦虽多,但千姿百态,建筑风格迥然各异,让人一饱建筑艺术的眼福。
大厦又以豪华旅馆和组屋住房居多。新加坡是花园之城、旅游之国,300多万人口的国家每年吸引700多万的游客、100多亿新币的收入,众多豪华的旅馆所起的作用便可想而知了。
新加坡的组屋世界闻名。何为组屋?简而言之,政府出资盖房,出租或卖给新加坡公民或在新加坡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这使得新加坡人人都有标准房住,真正达到了“居者有其屋”。
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加坡人的住房还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曾被描述为“世界城市生活中最原始和最落后的”。为解决住房问题,1960年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规划大规模建房,为居民提供廉价组屋,让人民安居乐业。
20年后,全国便有86%的人居住在政府建的组屋里,其余的人则有自己的私人住宅。政府考虑到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为节省土地,建房向高空发展,组屋均为高楼大厦,政府对居民住房有补贴,年满21岁的已婚者就可以租或者买,单身人口年满35岁方可租、买。买者只先交房价的18%,余下的在25年内用公积金付清。
1971年新加坡最长走廊组屋老照片(图源:网络)
政府注意按比例分配各族人同住在一组屋里,使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便于彼此接触和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和睦相处。组屋周围设有市场、商店、游戏室、游泳池。不少组屋楼下还设有水泥象棋桌,专供华人对弈。
新加坡街道小景(图源:《南太不了情》)
刚到新加坡需先熟悉自己周围环境,这样走出去才不会迷路。岂料,有一天我们竟迷失在所住公寓对面的一条马路上。那天傍晚6点,我们想到对面的玛格丽特路走走,也就是半小时的事,回来再吃晚饭。我们走过去,马路弯弯,拐来转去,上坡下坡。坡下树林边是座座豪华私人住宅。我们越想快去快回,越误入小坡“藕花深处”。不得已,几经问路才返回,一看表已是8点。原只是想到对面走走,结果竟花了两个小时。
后来,走的路多了,我们才发现有序的热带花草树木葱茏中的街道,取名公园路、山坡路的太多了,也才真正体会到新加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公园国。
转自: 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