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当朝阳掠过桃花山的纪念碑,当春风唤醒祖厉河畔的梯田,会宁的村庄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苦瘠甲天下"到"产业兴万家",六个示范村犹如六颗明珠,闪耀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之间。他们用不同的实践诠释着"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为旱作农业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
郭城驿镇红堡子村
红色文旅的先锋堡垒
红堡子村深挖红军会师资源,将古堡遗址打造成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村民吴志强家的"红军食堂"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带动全村发展农家乐23家。村里新建的红色文创工坊,开发的"会师小红军"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
河畔镇李家塬村
旱塬上的智慧粮仓
李家塬村创新"坡改梯+水肥一体化"模式,建成万亩全膜玉米示范基地。无人播种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作业,旱作农田亩产突破1000公斤。合作社统一经营的粮饲兼用玉米,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村民户均增收1.2万元,旱塬真正变成了"金土地"。
头寨子镇牛家河村
肉牛养殖的致富密码
牛家河村发展"母牛银行"模式,贫困户通过托管代养实现稳定增收。村里的智能化养殖基地,5G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牛群健康,粪污沼气发电点亮了全村路灯。村民马占海靠养牛供出两个大学生,他笑着说:"现在我家牛圈比县城楼房还值钱!"
柴家门镇二十里铺社区
小杂粮的华丽转身
二十里铺社区依托"会宁杂粮"国家地标品牌,建成万吨级有机杂粮加工厂。荞麦面条、藜麦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走进一线城市超市,电商直播让传统杂粮身价翻番。返乡青年王娟的"谷语"品牌,去年双十一单日销售额突破80万元。
太平店镇大川村
林果经济的甜蜜事业
大川村在荒山坡地发展万亩苹果产业园,引进矮化密植技术,果实糖度达16度以上。冷链物流直达东南亚,每斤苹果卖到15元。村民张老汉感慨:"以前种一坡收一车,现在种一树收一箩。"村里的苹果主题公园,成为乡村旅游新地标。
新添堡乡沙家湾村
光伏板下的生态经济
沙家湾村创新"光伏+枸杞+养殖"立体模式,板下种植的节水枸杞亩产达300公斤,散养的生态鸡年产蛋20万枚。光伏收益让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建起的养老互助院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村支书马志明说:"阳光照一照,钞票往上跳。"
从红色文旅到智慧农业,从肉牛养殖到光伏经济,会宁六村用不同的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在这片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新时代的会宁人正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让希望的种子在旱塬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振兴之花!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