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被京杭大运河支流环抱的小镇,廊棚的灰瓦与石桥的青苔在水汽里晕染,乌篷船的橹声与染坊的蓝布在晨雾里摇晃,藏着“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旧梦。从通济桥的石拱到茅盾故居的木窗,潮湿的风里,裹着姑嫂饼的酥香与蓝印花布的草木气。

廊棚街:雨巷深处的市井暖

廊棚是西栅的“檐下长卷”,百米长的木构走廊沿着河岸铺开,朱漆柱上的斑驳是百年间行人倚靠的印记,老掌柜说那是“避雨的坐标”:春看雨水顺着廊檐织成帘,秋观夕阳透过栅格洒成金,廊下的竹椅总坐着纳鞋底的阿婆,竹篮里盛着刚剥的蚕茧,指尖的丝线随摇橹声起落,恰如乌镇羊肉面里“浓汤要熬足整夜”的耐心。廊柱上的木牌“雨天不湿鞋,晴天不晒头”,是旧时商户的手书,蛛网在字迹间结了又散,像在封存一段鲜活的日常。

乌篷船:橹声咿呀里的水巷韵

乌篷船是西栅的“水上轿子”,船工的藏青短褂与船身的乌漆色在水巷穿行,橹声搅碎的波光里,飘着三白酒的醇厚。船头的竹篮里,摆着刚从“叙昌酱园”打来的豆瓣酱,船工弯腰撑篙时,衣角扫过水面,惊起的涟漪里混着对岸“民国茶馆”的评弹唱腔。过太平桥时,船工会停橹指着桥洞:“早年运丝绸的商船从这儿过,船篷得落半尺,才不碰着桥顶的雕花。”舱内的粗瓷碗里,盛着阿婆刚蒸的青团,船工常笑:“这河水是浣纱的盆,船板是摆茶的桌,我们不过是跟着水痕数岁月。”

染坊巷:蓝白相间的草木香

染坊巷藏在镇子最静处,是旧时江南染布的活化石。巷口的晒布架上,蓝印花布在风里舒展,像一片流动的夜空,布面上的白花是用石灰与豆粉勾勒的纹样——那是染匠师傅祖传的手艺,带着蓼蓝草的清苦与阳光的暖香。巷尾的“宏源泰染坊”,至今挂着刚染好的被面,游客们摸的,一半是棉布的柔滑,一半是时光的纹路。


如今的西栅,乌篷船仍在晨雾里穿梭,廊棚下的阿婆依旧纳着鞋底,守护着水巷,也延续着烟火里的从容。暮色中,橹声与河边捣衣的木槌声叠在一起,像在低哼一首未完的江南小调。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