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富资水缠绕、青山环抱的古村,石板路间藏着徽商的传奇与宗法的余温。从双孔石桥的倒影到祠堂匾额的斑驳,每一步都踩在时光的褶皱里,像老樟树下的茶盏般沉静,似巷弄深处的木雕般细腻。
高阳桥:碧水之上的商道印记
高阳桥是许村的“水口地标”,藏着徽商远行的牵挂。这座双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桥面铺着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两侧栏杆雕刻着“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图案,桥洞倒映在水中,形成两个完整的圆,如古徽州人对“圆满”的执念。
桥头曾是送别之地——当年许村商人带着罗盘与算盘从这里出发,沿水路去往苏杭,桥边的“送别亭”石柱上刻着“过此桥者,莫忘故土”。如今桥畔的老槐树已亭亭如盖,夏日里村民在树下纳凉,说起某位徽商“致富后捐建十座桥”的故事,桥身的每一道石缝,都像在重复那些关于诚信与归乡的老话。
大宅祠:飞檐翘角里的族规密码
大宅祠是许村的“家族心脏”,藏着宗法制度的细枝末节。这座明代祠堂坐北朝南,门楣上“大宅祠”匾额漆皮剥落,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遒劲笔力。祠堂前的广场铺着青石板,两侧立着几对“旗杆石”,石上的孔洞曾插着族人中举后悬挂的旌旗,无声宣告着家族的荣光。
祠内“忠孝节义”匾额下,供着许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梁柱上的木雕暗藏玄机:牡丹缠枝纹寓意“富贵连绵”,而角落里偷偷刻着的小松鼠,是工匠留给孩子们的童趣。后进的“家训墙”刻着“勿赌勿盗、勿欺弱小”,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仍在提醒族人:哪怕走得再远,家规是不能丢的根。
大邦伯祠:青砖灰瓦里的耕读余响
大邦伯祠是许村的“文运见证”,藏着徽州人对“诗书传家”的坚守。这座清代建筑曾是族中子弟读书的地方,前厅的“泮池”(半月形水池)倒映着雕花窗棂,寓意“学海无涯”;后进的“讲堂”里,木质课桌上还留着当年学子刻下的“正”字,一笔一划都是对“端正”的践行。
祠内藏着几册泛黄的《许氏家塾课本》,里面除了《论语》,还有教珠算的口诀——原来徽州人早就懂“耕读”与“经商”从不是对立的。如今讲堂成了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坐在当年的课桌椅上喝茶,偶尔指着梁上的“魁星点斗”木雕,给孩子讲“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事理”的道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那些没被时光吹散的读书声。
走在许村的巷弄里,常会撞见斑驳的马头墙下,有老人坐在竹椅上纳鞋底,身旁的竹篮里装着刚摘的枇杷。这里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风吹过祠堂铜铃的轻响,仿佛在说:有些故事,本就不需要太多人知道,安安静静藏在砖瓦里,才是最好的归宿。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