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闽东翠屏湖畔的群山中,古田县这座"中国食用菌之都"正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这里不仅是"银耳之乡",更是闽东革命老区的振兴样板。
当晨雾轻抚翠屏湖面,当夕阳映红菇棚银耳,古田的乡村正在演绎新时代的蝶变故事。从菌业创新到红色研学,从生态旅游到数字农业,六个示范村犹如六朵绽放的菌花,点缀在闽东山野之间。他们以不同的实践诠释着"小菌菇大产业"的深刻内涵,为山区县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示范。
大桥镇沂洋村
银耳产业的智慧革命
沂洋村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银耳产业园,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优质菇率达98%。村民余新海的"云上菇房"实现手机远程种菇,年收入突破50万元。村里开发的银耳深加工生产线,让即食银耳羹走进都市超市,产业链延伸使产值翻番。
平湖镇端上村
红色农旅的融合典范
端上村依托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打造"红色记忆+绿色产业"体验带。老游击队员后代黄德明开设的"红军食堂",用银耳入菜创新"红色药膳",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新建的VR革命史馆,让红色教育更生动鲜活。
鹤塘镇东际村
矿山复绿的生态奇迹
东际村将废弃矿山改造成千亩生态茶园,套种的菌棒废料培育出"矿茶"特色品牌。茶农余英的"茶菌共生"模式,亩效益达3万元,带动76户村民转型发展。修复的矿坑湖泊成为垂钓胜地,实现"黑色"变"绿色"的华丽转身。
杉洋镇白溪村
高山牧场的云端经济
白溪村发展高山羊生态养殖,建起全省首个"菌-草-羊"循环基地。牧场主李勇的500头山羊,食用菌渣饲料后肉质更鲜美,通过冷链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牧歌体验区,让游客挤羊奶、烤全羊,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
卓洋乡前洋村
古厝新生的文化密码
前洋村修复42座明清古民居,打造"中国传统村落活态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林秀珠的菌菇画工作室,年培训学员200余人。创新的"古宅+菌吧"业态,吸引12位青年创客入驻,让老宅子飘出咖啡香。
吉巷乡永安村
光伏菌菇的绿色能源
永安村首创"光伏+银耳"立体农业,板下种植的银耳品质更优,年发电收入达120万元。村民王永发的"阳光菇棚",实现发电种菇两不误,年综合收益超40万元。建设的研学基地,展示着新能源与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
从智慧沂洋到光伏永安,从红色端上到生态东际,古田六村以不同的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交响曲。在这片菌花绽放的红土地上,新时代的古田人正将"一朵菇"做成大产业,用创新实践书写着山区县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