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万亩梯田托举、云雾常绕的古村,夯土墙的裂痕里藏着客家人的拓荒史与稻作的芬芳。从卵石古道的青苔到泥墙黛瓦的炊烟,每一步都陷在时光的软褶里,像山涧里浸过的竹篮般质朴,似窗棂上晒着的蓝染布般温润。
接龙桥:溪涧之上的迁徙密码
接龙桥是酉田村的“村口年轮”,藏着客家人南迁的轨迹。这座清代石梁桥横跨山涧,桥面铺着被雨水洗得发白的卵石,两侧护栏没有繁复雕刻,只在桥头立着块“接龙纳福”的石碑,字迹被苔藓漫过,却仍能看出当年刻碑人的虔诚——传说客家人初到此时,见溪水“直来直去”,便造桥“接回龙脉”,守住村落的气脉。
桥畔的老樟树下,至今摆着几个石臼,是早年村民舂米的地方。老人说,当年祖先背着稻种从福建迁来,就是踩着这样的石桥进山,桥底的溪涧里,至今能捡到被水流磨圆的旧瓷片,那是迁徙路上掉落的碗底,盛过异乡的月光与故乡的思念。
蔡氏宗祠:泥墙木梁里的耕读心
蔡氏宗祠是酉田村的“家族根系”,藏着客家人对“田秀才”的执着。这座夯土祠堂没有雕梁画栋,门楣上“耕读传家”四个字是用墨笔直接写在泥墙上的,风雨冲刷后有些晕染,反倒像田埂上的墨迹,带着泥土的温度。
祠堂前的晒谷场边,立着两尊“稻神柱”,柱顶雕着饱满的稻穗,秋收时村民会在这里祭拜,祈求“穗穗饱满”。祠内最特别的是一面“农事墙”,上面用炭笔记录着光绪年间的耕种日历:“清明浸种、谷雨插秧、白露开镰”,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孩童送饭,带本《千字文》”——原来客家人的“耕读”,是让孩子在田埂上背诗,在谷堆旁写字。
云泉井:石栏青苔里的共生道
云泉井是酉田村的“生命脉络”,藏着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这口明代老井被七棵古树环抱,井口的青石板被水桶磨出深深的凹痕,石栏上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字,旁边却特意留了个小缺口,供松鼠和山雀喝水。
井边的石板路上,嵌着几块“分水石”,刻着全村八户人家的取水时间:“张家卯时、李家辰时”,据说百年前因水源紧张定下此规,至今无人违反。如今村民仍用木桶打水,桶绳在石栏上磨出的声响,和井里的回声叠在一起,像在重复那句老话:“水是活的,规矩也是活的,活在人心上。”
走在酉田村的卵石路上,常能遇见穿蓝布衫的老人,背着竹篓去采野茶,篓子里还放着孙子的作业本。这里没有导游的喇叭声,只有梯田里的蛙鸣与祠堂的铜铃声交织,仿佛在说:真正的日子,从不是给人看的,是像稻谷一样,在土里悄悄结出饱满的穗子,就够了。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