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会稽山余脉环抱的湖湾,斧凿的岩壁与乌篷船的橹影在碧波里摇晃,摩崖的石刻与酒坊的幌子在水雾中浮沉,藏着“以山为屏,以水为脉”的越地风骨。从陶公洞的悬崖到听湫亭的石栏,湿润的风里,裹着黄酒的醇厚与墨砚的清芳。

陶公洞:斧凿岩壁里的治水魂

陶公洞是东湖的“魂魄根基”,相传为汉代陶朱公范蠡治水时开凿,岩壁上的凿痕深浅交错,像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水利史。崖壁中段有个天然石窟,洞口的水位线被岁月浸成深褐色,老船工说那是古人的“水尺”:水位没过石窟底沿则涝,低于洞壁刻痕则旱,祖辈们依此调度船只、灌溉农田。洞壁的摩崖石刻上,“玄光”二字笔力遒劲,是南宋书法家留下的笔迹,雨水顺着笔画流淌,像在续写当年治水的故事。

乌篷船:橹声欸乃里的市井韵

乌篷船是东湖的“流动街巷”,船夫的青布衫与船篷的墨色在水面划过,船桨搅起的涟漪里,漂着茴香豆的咸香。船头的乌毡帽下,老船夫的手布满老茧,掌舵时的力道分毫不差——过石桥时船头偏三寸,绕暗礁时船尾转半尺,都是祖辈传下的章法。船舱的小几上,摆着个粗陶酒壶,里面温着本地的“加饭酒”,船夫常说:“这湖水是会酿酒的瓮,船桨是搅酒的勺,我们不过是跟着水波走江湖。”

题扇桥:石栏题刻里的文脉痕

题扇桥横跨东湖支流,是当年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这座石拱桥的栏板上,刻着王羲之“为老姥题扇”的典故,石板被往来的布鞋磨得发亮,缝隙里还卡着几片干枯的荷叶——那是采莲女路过时掉落的,带着书画店里宣纸的气息。桥边的“曲水流觞”茶馆,至今用青瓷杯泡着“平水珠茶”,茶客们聊的,一半是湖鱼的肥瘦,一半是书法的行情。

如今的东湖,乌篷船仍在晨雾里穿梭,陶公洞的岩壁依旧倒映在碧绿的水中,守护着湖湾,也映照着宣纸上的留白。暮色中,橹声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叠在一起,像在吟唱一首没有终章的越地歌谣。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