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昌义1936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在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先后在西亚非洲司、新闻司和驻外使馆工作,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82年任新闻司副司长;1983年至1989年先后任中国驻吉布提和驻叙利亚大使,1989年至1993年任西亚北非司司长,1993年至1995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5年至2000年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中沙外长谈判建交
1990年7月20日中午,我们乘沙航班机抵达利雅得。别看沙特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沙漠,但当我们飞抵利雅得上空时,却看见下面一座现代化城市立在绿洲中间。在我们飞越其他城市时,也都看到类似的景观。
费萨尔外交大臣前来机场迎接,并陪车前往国宾馆。费萨尔是沙特第三任国王的儿子,当时国王法赫德的侄子,在王室中地位重要。他1975年即出任外交大臣,至今(1990年)仍在任。他同钱其琛曾在纽约会晤过,这次见面,意义又非同寻常。他对钱其琛说,这是一次历史性访问。其父费萨尔国王在万隆会议期间与周恩来总理的会晤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今天由他们来完成沙中两国建交的伟大使命。钱其琛表示,中沙建交虽然晚了一些,但我们可加倍努力,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当天下午,两国外长在正式会谈前举行了小范围会谈。费萨尔表示对公报和备忘录没有原则性的不同意见,只是希望沙台军事合作和馆舍问题不列入备忘录。此外,为了表述更明确,建议作些文字修改。双方同意指定官员修改文本。费萨尔还建议签字仪式22日在吉达见过国王后举行。
大组会谈时,双方都充分肯定了建交的重大意义,并就今后发展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就领导人互访、建立外交部间磋商制度、经贸混委会和开设领事馆等问题达成共识。钱其琛希望中沙关系发展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费萨尔表示,两国信仰不同,但坚守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的原则,完全可以建立典范式关系。
21日上午,我和沙外交部助理次官伊斯梅尔被指定就公报和备忘录的一些文字修改交换意见。沙方原提出两处修改,我想双方很快就会结束此事,结果却出乎预料,沙方又提出要将两份文件逐句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文字性和技术性的意见。一上午这项工作都没有结束,下午又接着讨论。
中午吃饭时,钱外长问我谈的时间为何如此之长,我如实汇报,并表示沙方似在有意拖延时间,外交大臣可能另有要事。
17时半,我们终于结束对文本的修改。沙官员提出更改日程,说根据费萨尔亲王的意见,这是中国外长第一次正式访问沙特,而且要宣布两国建交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会谈、签字等正式活动都应在首都利雅得进行,签字仪式因而改到当晚双方外长会谈后举行。
我们随即赶紧重新准备两份文件的三种文本。中方负责准备中、英文文本,沙方准备阿文文本。由于当时我商代处没有电脑等打印设备,只好手写文本。经过紧张的书写核对,19时准备就绪。
19时半,两国外长单独会见,对文本作最后确认。这时萨尔大臣告诉钱外长,他白天去了巴格达和科威特,调解伊科争端。我们这才明白,沙方拖延时间、日程多变,原来是忙于调解伊拉克-科威特争端。
就在我们离开北京赴沙特的前夕,即1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表讲话,公开指责科威特破坏伊经济,使伊科关系迅速恶化。沙特和埃及一样,都在紧张进行调解活动。
人们没有想到,11天后,伊拉克不顾调解,竟会悍然出兵占领科威特,引发了牵动全球的海湾危机。
中沙外长签署建交公报
21日21时40分,中沙建交签字仪式在沙特外交部会议室举行。会议室中央放着一长桌,长桌两端摆着两国的小国旗,双方有关人员站在桌子后方。
钱其琛外长与费萨尔亲王签署建交公报。(图源:《外交十记》 )
后面墙上掛着沙特第一任国王沙特、现任国王法赫德和王储阿卜杜拉的大幅画像,画像两边竖立着中沙两国国旗。两国外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建交公报和谅解备忘录上庄严地签字。
接着,钱外长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中沙及世界各大通讯社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中沙正式建交一事立即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在建交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支持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奉行的旨在实行安全、稳定和维护民族利益的政策”。沙特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两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谅解备忘录中,沙特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外,还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备忘录对沙特同台湾关系的性质等重大问题作了既符合中方原则,也为沙方接受的明确界定。
记者招待会结束以后,当晚22时许,钱其琛外长一行出席了东道主的欢迎宴会。晚餐很丰盛,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此时用餐,对阿拉伯人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中国人来说早已过了饥肠辘辘的时刻,加上连续紧张工作,我已没有饿的感觉。但想到一件大事刚做完,来沙的主要任务已完成,身心顿感轻松,就饱餐了一顿。
法赫德国王会见钱其琛外长
剩下的一场重要活动就是国王会见。22日13时半,钱其琛外长一行在参观了延布港工业区后,乘沙方专机抵达沙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吉达。
在吉达,旗杆上飘扬着一面沙特阿拉伯国旗。这面国旗长49.5米,宽33米,重达570公斤。旗杆位于阿卜杜拉国王广场正中心,周围环绕着13盏灯,代表着沙特的13个省。(图源:网络)
吉达是仅次于利雅得的第二大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完善。它是国王的夏宫,国王和其他领导人,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办公。王宫是座花园式建筑,环境优美。院中绿树环绕,水池升起巨大喷泉,四溅的水星给闷热的空气注入丝丝凉意。
16时,法赫德国王在王宫会见钱其琛外长。国王年届古稀,在会客室门口迎客,同钱其琛外长和随行人员一一握手。他讲话兴致很高,刚一见面即滔滔不绝地谈了65分钟。他详细、全面地介绍了沙特的情况,从石油到教育、卫生,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内政到外交,从第一任国王的丰绩到他今天的工作,有情况,有数字。他没有讲稿,话题难免有些不够有条理,但他对沙特情况的确非常清楚,如数家珍。
我注意到他讲话中的一些开明思想,如强调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视教育和培养本国师资,强调前几任国王的功绩,没有突出自己,强调对外奉行温和政策,含蓄批评有的国家强大了就想欺侮别人。
法赫德具有这些开明思想,与他在欧美接受高等教育有关。这些经历也使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极其重视发展教育。1953年,他创建了王国教育部,出任首任教育大臣,并创办了阿拉伯半岛的第一所大学——利雅得大学。由于他的重视,沙特人均教育投入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钱其琛外长认真听完国王的讲话后,说明了来访目的,转达了杨尚昆主席对他访华的邀请。他当即表示接受。钱其琛外长还简要介绍了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成就,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将坚持这条道路。
法赫德国王当即表示赞同,说应该根据国家的利益走自己的路。钱其琛外长谈到,中沙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信仰和文化传统,但两国关系可成为和睦共处、友好合作的典范。
法赫德国王说,各国有具体情况,这是他们的内政。国家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他了解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会晤气氛亲切融洽,历时90分钟。据说,法赫德国王如此长时间地会见外宾,还是少有的。
钱其琛外长访问沙特以后,还将访问塞浦路斯。沙方考虑到自己安排的变化有可能耽误钱其琛下一站的访问日程,特地于22日晚安排专机送我们离开吉达,赴塞浦路斯。
中沙建交意义重大
中沙适时建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两国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为双方发展全面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前景,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交后,双边关系的长足发展已充分体现出来。
沙特国王法赫德同作者王昌义(右一)握手。(图源:《共和国外交往事》)
现在,两国已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高层互访不断。贸易额已达400多亿美元,是建交前的200多倍,在中国同中东地区国家的贸易中跃居首位。
第二,由于沙特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中沙发展关系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1989年,美国等西方大国极力在国际上孤立、封锁中国。中沙建交有利于打破西方制裁,表明少数西方大国的行径得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第四,中沙建交打掉了台湾当局在海外经营的一个重要据点,是对台湾“银弹外交”的重大打击,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有鉴于上述几点,我们在回国途中就听说,为扩大影响、介绍中沙建交情况及我外交成果,李鹏总理将委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去机场迎接钱其琛,并安排新闻记者去机场采访。这种安排在过去也是没有的。
7月31日,钱其琛返回北京。罗干秘书长在机场对钱其琛说,他代表李鹏总理欢迎钱外长访问归来,祝贺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祝贺钱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同沙特政府完成了中沙建交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作,祝贺中国外交取得了新的成就。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