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个院落里,分散着数间大大小小相连着的平房。这里住着几户人家,李光斌先生的家就在这院子里。
李光斌先生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翻译家,是他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的结果。他长期从事外事工作,在加强友谊、促进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6年,李光斌先生(右)与科威特教育大臣在开罗合影。
他被科威特的朋友们誉为“友好使者” “民间大使”。他说:“我曾作为中国外交官在科威特长驻8年,现在(书籍出版于1999年)我又作为一名雇员在科威特驻华使馆工作达12年之久。我这一生算是与科威特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光斌先生(右)在外交活动中与国际友人交流。
从参加工作至今,李先生不仅访问过十几个国家,而且著述颇丰,享誉海内外,但他的住房却不显大——几间前后左右、拐弯抹角相连着的平房,处处透着简朴、随和。房间里没有什么豪华贵重的家具,只有堆满书桌的书稿和待翻译的材料,以及摆满书架编了号的书和各种外文资料。
1972年,李光斌在国外工作期间,外交部将他的夫人和孩子调到北京,分配给他家这所住房。在这个院子里,他一住就是几十年。他曾为与他相伴了几十年的房屋写过一首诗:
一生孜孜为党国,半世默默草堂中,
人言均道老九好,谁忆陋室寒舍翁。
李光斌说:“从1972年至今,我一直住在这里。据说这房子的历史至少有一百年了。我曾向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多次申请住房,但是当组织一说有困难时,我便退避三舍,从来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所以一直也没分到房子。”他又说:“古人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何况今人乎!”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流过了几十载,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但李家住的院子却一直没变,那几间房屋也一直没变。每次客人来访,李先生都在那间客厅兼书房的房间里会客,然后领客人看看他那设在过道里的书架以及满架编了号的外文书籍、参观他写作的房间和他用来写作的电脑。李先生说:“早在10年前,我就换笔了,开始用电脑写文章了。”话中透着随意,也饱含着情趣。
追寻走过的路,李光斌先生百感交集;述说过去的岁月,这位“民间使者”感叹万千。
生在“满洲国”,长在红旗下
1936年3月,李光斌生于内蒙赤峰的红石山下、英金河畔。当时热河省还是日本鬼子统治下的满洲国,李家有十个孩子,光斌排行老八,下面还有一弟一妹。孩子多,劳力少,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在这样的家庭,李光斌很早就懂事了,像人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帮助父母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年幼的他放过猪、打过柴、卖过货。他从小就渴望上学读书,可家里却拿不出送他去学堂的学费。他经常趴在私塾的窗外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在家中跟父母、姐姐哥哥们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旧社会的天是阴沉沉的天,旧社会的穷人盼天亮。1945年,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中国光复了。赤峰当时是冀热辽根据地一个重要的塞北战略要地。八路军来到了赤峰,李光斌的父亲当上了农会主席,因为他家的成分是“赤贫”。李光斌也扛起了红缨枪,当上了儿童团长。
他说那时的心情突然开朗,确实感到“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到处是欢声笑语,扭秧歌,打霸王鞭,每个人心中都真真切切充满了“好喜欢”的激情。他还说:“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歌剧是《白毛女》,我还在学校里演过《放下你的鞭子》。”
当时,边区政府除了领导人民打土豪、闹翻身外,还办起了民办学校。李光斌终于圆了上学的梦,拿一块包袱皮,包上《识字课本》,开始了“人,一个人,两只手”的学习。
他说:“当时,解放区正在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我们也都参加了。”他们全家动员起来,妈妈带领大姐、大嫂积极做军鞋、纺线,支援前方。李光斌人虽小,但也不甘落后,他也会纳鞋底、纺线。他在学校里,上午学习,下午种地,处处带头,积极肯干,多次得到学校的表扬、老师的夸奖。
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班级前几名,后来又出乎意料地跳了两级,考上了初中。从此,他开始了正规的学习,在党的阳光雨露培育下茁壮成长。他说:“我虽生在‘满洲国’,却是站在红旗下,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大的。”
意气风发,志学外语
1957年,李光斌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了。学校领导分配他报考外国语学院,他愉快地服从了分配。就这样,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
那年7月,他与其他三位同学告别父母,提前几天从承德来到北京,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来了。
这一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第一次面向社会招生。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最先单独招生,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李光斌报名参加了所有三项考试。
考试的日子到了,喜欢文科的他首先参加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考试。考场设在鲍家街的俄语学院,连考3天后才进行口试。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收拾自己,走进考场时,监考老师们一阵低语。由于长时间没有理发,他的头发显得又乱又长,身上的衣服穿得也不得体。后来李光斌说,当时自己是“马瘦毛长”,所以老师们一眼看出他是个乡下来的穷孩子。
监考老师用俄文与他对话,然后递给他一篇文章,让他朗读,他很顺畅地念完了。考完后,在座老师无不对这个从塞外进京赶考的学子的表现感到钦佩,觉得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语人才。
这一年的作文考题是:“你为什么学外语?”李光斌在填志愿时就想过这个问题。他略一思索,下笔有神,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他在文章中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竟然写成了近4000字的一篇论文,论述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经验,而我国缺少翻译人才的现状,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说:“我愿做20世纪的唐玄奘,将来当个翻译家,让自己变成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中外友谊努力工作。”
年少气盛的李光斌说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朝着自己定下的方向努力奋进。
外语学院的高考成绩公布了,李光斌榜上有名。8月秋高,他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京外语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大学生活。
高中学俄文的李光斌,进入大学时却被分到了英语系。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他,跟着英语基础好的同学一起学习,难免感到吃力,但是作为团支书的他曾经号召大家说:“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共青团员一定要有四气:革命的志气、革命的正气、革命的朝气和革命的勇气。一定要克服困难,知难而进。”他自己怎么能够知难而退呢!
李光斌对老师的教育之恩一直念念不忘。他说:“我有幸遇到一位循循善诱的优秀的启蒙老师祝珏先生,她除了白天教课外,为我这个来自内蒙古、从来没学过英语的学生耐心地进行课外辅导,开‘小灶’,费尽了心血。”
李光斌每天一大早起床后,拿起书本就到大操场上去高声朗读。为了赶上同学,他给自己定下任务,每天至少记200个单词。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背单词,很快英语成绩就赶上来了。喜欢写作的他,还与同学共同写了一篇关于英语动名词用法的文章发表在《英语学习》第3期上。
1959年,周总理访问亚非诸国后发出指示,为适应将来外交事业的发展,要求外交部培养小语种的高级翻译。外交部从北京外语学院等几所高校挑选了100多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印地语、日语、越南语、朝鲜语、蒙古语、缅甸语和老挝语等不同的语言,培养小语种翻译。机遇又一次落到李光斌身上,正读大三的他因此提前毕业,到北大学习小语种。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选择了阿拉伯语。在北京大学,李光斌学了4年阿拉伯语,前前后后一共上了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室工作。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